一年有100天泡在剧场

  在中国戏剧界享有“教父”地位的徐晓钟,在戏剧领域浸淫了半个世纪。

  上世纪50年代,他到戏剧之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故乡俄罗斯求学,开启了一生的戏剧探索。他不仅坚持斯坦尼的现实主义原则,吸取西方戏剧传统,也把目光伸向民族传统,博采各家之长,创造出既民族又现代的戏剧理论。他执导的《桑树坪纪事》、《培尔·金特》等话剧,被人们视为教科书一般,不断揣摩研究。曹禺曾经称赞:“《培尔·金特》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。最初我在大学读书时读过它,实在是很难懂。但在徐晓钟流畅的导演艺术下,戏充满了曲折浪漫的哲学意味……戏将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,保留了原著的精神,使中国观众能够看懂、能够接受易卜生的这部名著。”

  上世纪80年代末,徐晓钟率先在中央戏剧学院开设博士点,他的第一个学生就是王晓鹰。“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舞台呈现,在体验的基础上再体现的原则,在舞台上的诗化体现以及追求舞台假定性的最大功能的开掘,这些,都是晓钟老师一点点渗透给我们的。”王晓鹰说,中国的很多话剧导演都出自徐晓钟门下,如查明哲、魏晓平、吴晓江、总政话剧团的龚晓东、中戏的廖向红,上海的雷国华(0.05,0.00,6.38%)、李建平、陈薪伊、熊源伟等导演,“都受益于晓钟老师对导演艺术的理解和对美学的追求。”

  《浮士德》的副导演王洋,是徐晓钟2008年带的博士生。这对年纪相差甚远的师生在生活中如同密友,“我们一周有两三天的时间在一起,经常一起看戏。”王洋印象最深的是,老师总是拿着纸笔看戏,看完就马上做笔记,“我们看的戏,绝对没他多。他几乎一年有100天是泡在剧场的。”

  “他是一个对社会对生活有深入思索的人,从来不会因为年纪和身体的限制而停止思考。”在王洋眼里,老师是一位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人,“别的教授都不会玩电脑,但他自学打字,修改我们的文章全部用Word文档。”

  最让王洋诧异的是,有时候看戏到很晚,老师回去又熬夜改学生们的文章,次日上午9点照常授课,精力极度充沛。“他是一个理性与感性都很强,又平衡得很好的人。”某种程度上,王洋觉得,看《浮士德》就是在看徐晓钟——一个在苍茫大海上不断前行、永不止息的人。

  这部国内舞台上鲜见的严肃作品,以简练、真切而自然的风格透射出导演的人格魅力,它不但是徐晓钟对歌德的解读,也是徐晓钟与浮士德之间的哲思性对话。这一次,徐晓钟只将《浮士德》的上半部搬上舞台,也就是说,浮士德目前只被魔鬼带往感官的世俗小世界,还未走向大世界。徐晓钟希望能将全本都拍出来,“但具体什么时候拍下部还不知道,毕竟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。”

 


来源:购票通 阅读量:2551

微信服务号

×
点击更换
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,且代表您已同意《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》